硫磺涨超115%,纯碱库存高企!2025化工原料双雄走势分化,产业链迎大考
当镇江港硫磺价格突破3300元/吨创下年内新高,而纯碱期货在1200元区间震荡徘徊,2025年化工原料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格局。作为磷肥、钛白粉、玻璃等千行百业的“粮食”,硫磺与纯碱的价格波动正深刻影响着化工产业链的盈利逻辑与发展节奏。
(一)硫磺:供应收缩驱动价格狂飙,库存矛盾凸显
1.价格:内外联动涨势凶猛
•国内市场:截至10月28日,镇江港硫磺现货价格达3330元/吨,较年初低点暴涨1785元/吨,涨幅超115%,国庆节后单周涨幅就达12.5%。固体硫磺年均价已升至2181.38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近40%。
•全球市场:区域分化明显,印度市场受本土减产与制糖旺季驱动,价格涨至0.33美元/千克(+4.2%);东北亚紧随其后达0.39美元/千克;而北美因供应相对宽松,价格降至0.17美元/千克(-7.8%),国际到岸价从年初184.5美元/吨升至277.5美元/吨,涨幅50.4%。
2.库存:港口低位与隐性库存并存
国内港口库存呈现“表面低位、实际承压”特征:10月镇江港到船计划仅略超10万吨,持货商惜售心态浓厚,但7月底全国港口库存量曾达256.71万吨,高位库存与高价行情形成尖锐矛盾。全球层面,加拿大、沙特等主产国因装置检修或减产导致库存持续去化,中东生产商出货压力较小,报价维持高位。
(二)纯碱:扩产周期遭遇需求疲软,库存持续累积
1.价格:期货震荡,现货承压
• 国内市场:10月22日至27日,郑州商品交易所纯碱主连期货价格在1210-1246元区间波动,10月28日收于1245元,较年初仍处于低位。现货端,西北地区因库存压力大,厂家主动下调价格加速出货,轻碱价格受建筑需求淡季影响尤为明显。
• 全球市场:虽缺乏最新统一报价,但国内产能扩张主导全球供应格局——2025年新增产能投放后,国内纯碱产能将增至4490万吨,同比增长12.5%,低价出口对国际价格形成压制。
2.库存:中上游库存创同期新高
上周全国纯碱厂库环比增加3.37万吨,轻碱库存增幅显著,西北、西南等产区库存压力突出,中游贸易商维持缓慢出货节奏,社会库存持续攀升。库存高度集中在和邦、海化等头部企业,低价区厂家检修意愿增强,但尚未形成实质性供应减量。
(一)硫磺:供应瓶颈难破,高价或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短期来看,供应端约束仍将主导市场:加拿大四季度天然气管道维护将进一步削减14%的产量,欧佩克+原油减产持续影响副产硫磺供应,北欧、俄罗斯出口受阻局面难改。需求端,印尼镍冶炼全年进口需求将达500万吨(+34%),印度制糖旺季与国内磷肥春耕备肥提前启动,本周磷肥企业采购量环比增长28%,多维度需求形成支撑。
但风险点同样不容忽视:下游磷肥行业已陷入成本倒挂,磷酸一铵单吨亏损超400元,硫磺酸企业9月毛利率降至-9.32%,需求实质性收缩可能引发价格回调,预计年内价格将在3200-3500元/吨区间高位震荡。
(二)纯碱:供需弱平衡难改,价格上行空间有限
供应端,连云港德邦60万吨产能已投产,远兴能源二期280万吨产能计划年底落地,新增产能将持续释放。虽河南金山、骏化等企业有检修计划,但低成本企业减产动力不足,实际供应减量有限。需求端,光伏玻璃增速下行、地产行业持续疲软,两大核心下游需求难有增量,仅靠玻璃企业补库形成阶段性支撑。
综合判断,纯碱库存高位与产能过剩压力下,现货价格难有大幅反弹,期货估值偏高风险显现,预计四季度价格将在1200-1300元区间波动,2026年上半年或随地产复苏出现弱反弹。
(一)硫磺涨价:下游行业陷入“成本绞杀”
作为硫磺大的消费领域(占比51%),磷肥行业首当其冲,磷酸一铵完全成本突破3800元/吨,而出厂价仅3350-3400元/吨,行业大面积亏损倒逼部分中小企业停产。钛白粉行业虽旺季调涨五次,但硫磺成本占比升至25%,仍未摆脱深度亏损;硫磺酸、己内酰胺等行业利润同步被挤压,形成“原料狂欢、下游承压”的畸形格局。
仅少数具备双重优势的企业能缓冲压力,如远兴能源依托天然碱工艺,在纯碱价格低迷期仍实现单季4亿元净利,印证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二)纯碱低价:玻璃企业获喘息,产能出清加速
纯碱价格低位运行虽缓解了玻璃企业的成本压力,但这并非行业核心矛盾,2025年玻璃企业的压力根源始终聚焦需求端的深度萎靡。8月后依托头部企业联合限产保价的“反内卷”行动,叠加纯碱成本下降,单吨盈利环比有所回升50-80元,国庆节后出货不佳,现货价格下调。平板玻璃企业库存周转有所加快,但是也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不佳的局面。对纯碱行业而言,本周纯碱综合产能利用率86.89%,上周84.94%,环比增加1.95%,依旧维持着高开工率。而远兴能源等天然碱企业凭借1000元/吨以下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链应对:从被动承受向主动布局转型
面对原料价格分化,化工企业正加速策略调整:磷肥企业通过“锁价长单+海外采购”组合降低硫磺成本波动风险;纯碱下游玻璃企业增加纯碱储备,锁定未来6个月原料成本;头部企业则借机扩产或技术升级,如巴斯夫通过工艺优化降低原料依赖,康辉新材料通过产品提价转移成本压力。
2025年硫磺与纯碱的价格分化,本质是全球能源格局、产业政策与供需结构共振的结果。短期来看,化工企业需做好原料库存管理与成本对冲;长期而言,唯有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才能穿越周期——硫磺下游企业可探索替代工艺降低依赖,纯碱企业需绑定光伏等新兴需求,而全行业都应加速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将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
原料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或许正是化工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的必经阵痛。你所在的行业正受哪些原料波动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